每一款产品都有新技术

富士康造车最新动向!年内将产出三款电动车 汽车行业酝酿变局

2021-02-26
根据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最新表态,今年将是富士康电动汽车重要的一年,到第四季度,将有两至三款使用富士康MIH电动车开放平台打造的车型亮相,其中包括一款电动巴士和两款乘用车型。

富士康和吉利汽车合作

富士康和吉利汽车合作  图片来源/富士康官网

从前期谣传、到去年下半年接连宣布合作,再到如今规划最新曝光,富士康“造车”日前正式迈向实质。 

根据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最新表态,今年将是富士康电动汽车重要的一年,到第四季度,将有两至三款使用富士康MIH电动车开放平台打造的车型亮相,其中包括一款电动巴士和两款乘用车型。

另外,2月24日晚间,富士康宣布与全球电动车与行动方案解决公司菲斯克达成合作,预计合作产品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量产。此外,记者从富士康方面获悉,富士康与吉利成立的合作公司正在与法拉第未来就电动汽车合作事宜进行谈判,制定可能的电动汽车开发计划。种种迹象表明,富士康“造车”进展迅速,汽车行业或在未来几年迎来变局。

富士康“造车”规划曝光

富士康造车由来已久,最早始于2015年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组建了造车新势力拜腾、爱驰的前身——和谐富腾。五年来,富士康在汽车领域动作不断,期间也有对汽车领域撤资之情形,因此外界很难真实捕捉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整体规划。

不过,近日,全国上下各企业开工之际,富士康最新“造车”规划首次曝光。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近日在其母公司鸿海集团表示:基于该公司开放软硬件平台(富士康造车平台MIH)制造的首批电动汽车将于今年年底发布。“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会有2至3款按照MIH平台所设计的电动车推出,其中包括一款电动巴士和两款乘用车型。”

据了解,从成立以来,关于MIH电动车平台联盟“造车”的声音没有透露一丝一毫,这次公布其量产车进展属于首次。MIH电动车平台联盟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于去年10月推出的纯电造车平台。主要提供底盘、电子架构和自动驾驶支持,旨在缩短汽车制造商生产新款电动汽车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根据刘扬伟透露,富士康的目标是到2025年使基于MIH平台打造的电动车占全球电动车销量的10%,该公司正在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以应对智能手机行业的放缓。富士康将把MIH电动车开放平台作为押注,以推动其电动车业务增长,目前已有736家全球会员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富士康在汽车业务中实现了约95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亿元)的销售额,此次刘扬伟预计,电动车的相关业务要到2023年才能为公司带来更可观的收入贡献。富士康同时预计,电动汽车市场将在2024年爆发增长,相比内部原有预期提前一年。

富士康拟彻底改变汽车行业商业模式

除上述富士康内部“造车”规划曝光外,富士康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电动汽车之消息也不断,且已有品牌最新爆出电动汽车量产时间表。

2月24日晚间,美股造车新势力菲斯克汽车(Fisker)发布公告称,与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签署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发一款旨在2023年四季度开始生产的电动车,年产量将超过25万辆。同时两家公司也将这一计划命名为PEAR项目(个人电动车革命)。

受此消息影响,菲斯克美股收盘股价报每股22.63美元,涨38.92%。

据了解,菲斯克是由资深汽车设计师亨里克·菲斯克创立的第二家电池动力汽车企业,其首款车型“Ocean SUV”计划于2022年底开始生产。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在一份合作声明中表示,此次合作的产品将是继2022年第四季度菲斯克推出Ocean SUV之后,该品牌的第二款电动车,上述产品目标市场覆盖北美洲、欧洲、中国大陆和印度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刘扬伟在声明中表示,富士康与菲斯克的合作将通过引入ICT能力彻底改变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两家公司通过合作将生产下一辆菲斯克电动车的周期,从研发到生产压缩至24个月,这一过程传统上需要多一倍的时间。

另外,2月25日记者从富士康内部了解到,富士康今年1月份与吉利控股成立的合资公司,目前正在与法拉第未来就电动汽车合作事宜进行谈判,制定可能的电动汽车开发计划。

今年1月13日,吉利控股与富士康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彼时,富士康“造车”消息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富士康“造车”到底将在汽车领域掀起怎样的波澜?安信国际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全球电动车市场在2025-2030年将达到每年3600万规模,富士康目标在2025到2027年拿下10%的份额。富士康在2020年后加速布局汽车业务,主要逻辑是一方面承接手机业务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的新业务驱动,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车积累代工能力,进而为更多第三方企业代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


    上一篇: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完成数亿元融资 首钢基金、高瓴创投投资
    下一篇:钠离子电池或成我国能源超车新赛道 在规模储能上被寄予厚望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